{dede:field name='typename'/}

九华山寺庙


学习佛法之后,很容易看到自身和他人存在的问题,其实没学习佛法时,人们在指责埋怨他人的时候,也是因为看到了他人的问题。这二者有一定差别,前者是觉照力增强判断上相对准确些,后者是以自我为中心,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评判。但不论是哪一种,如果执着在挑剔他人的错误和问题上,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痛苦,都是失去觉明的表现。因此学习佛法后,应该学会欣赏他人。


Di一义谛来说,所谓生命,只是一个生灭现象,人们的外貌、观念、习惯、思维意识、情绪感受都只是因缘法的呈现,随着因缘条件的离散而不停的变化,无论是苦是乐,是圣是凡,是智是愚,都是符合因果的,其自性都是本空的,是不可执着的。从现实的作用和现象显现来说,众生个体生命的状态呈现都是其内在心性的显发,都在十法界之内,都在五蕴三界之中,虽然表现上千差万别,多姿多彩,却多受见思惑的奴役,如同提线木偶,在业风的吹动下,随波逐流、浪荡生死、造作不休。但就是这样的苦难生命,却内藏“无价珍宝”,佛陀初证道时,曾言:“奇哉,一切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分别、妄想、执着而不能证得。”这是佛陀对众生z大的欣赏,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欣赏,菩萨们不辞劳苦,一直深入世间,引导众生,明自本心,见自佛性。因此欣赏他人,应该看到一切众生皆具十法界,不应该只看其六凡的烦恼染污性,更应该看到其本自清净的四圣的智慧清净性,看到那些自信、自律、自立、关爱、温暖、觉照、智慧、理性、快乐等等诸多的圣性显发。这是对他人的Di一处欣赏。


进而,众生虽然造作不休,但是因果自受,不论自身状态如何,总是为我们在演说无上妙法,为菩萨的菩提道业提供了z好的滋养,因此,凡夫与圣者和合共处,各取所需,究其本质,平等不二。因此以平等心,观察一切生命的如如演法,俱成妙用,看到那些愚痴、邪见、迷茫、狭隘、自私、痛苦、烦恼等等诸多困惑的无常无我性,以及翻转这些烦恼成就菩提之后的喜悦,这是对他人的第二处欣赏。


这两处欣赏,是建立在正见与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的,当我们的内心还存在种种欲望和固有观念时,将无法达成对他人真正的欣赏,也必然造成偏颇的观察。人们在面对某个人时,会根据固有观念,做种种分别,诸如:好人坏人、富人穷人、美女帅哥、亲人仇人、智者愚人……,然后根据根据自身的欲望习气,或者喜欢或者憎恨,或者尊敬或者鄙视,或者逢迎或者疏远等等,很难以一颗平等的心态看待他人和自我,也正因为平等心态的丢失,也就无法全面客观清晰的看待他人,无法真正的做到识人,从而引发痛苦。因此,清理自己的欲望习气和固有观念,早日以平等智慧的心体观察自我和他人,方能真正发现这个世界一切生命的美好。